点击看视频
央视网消息:文物承载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顺应时光流转,勾勒出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智慧。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走进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博物院,寻找“清明”文物。
【资料图】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人们走进春天的原野。扫墓祭祖、踏青游玩,这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在中国,这些习俗已传承上千年。
敦煌文献记载,晚唐时沙州赴京请旌节者反馈报告说:“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开。”早在1300多年前,朝廷把寒食、清明两节拉通,可享4天小长假。
清明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中的重要节日,莫高窟第454窟的“墓园”壁画,定格了古人的祭扫追思场景。隋代大业年间就有“寒食日持酒食祭墓”的习俗。史书《旧唐书·玄宗纪》说,开元廿年五月,“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这些习俗到了唐代成为定制。
古代寒食禁火三日,但不妨碍小长假相聚宴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北宋初年敦煌衙府账目上,记载了古人寒食节准备的面食清单,其中有类似馕、油炸馃子、揪面片的胡饼、截饼、馎饦,以及蒸饼、餪饼、灌肠面等等,花样繁多。
在古代敦煌,寒食日,在寺院中设乐表演,百姓携家带口前去参观,既彰显对先人的追思,也给生者相聚奉上欢悦。
点击看视频
以鲜花遥寄追思 以酒樽为礼器缅怀告慰
清明节在旧俗中也被称为踏青节。正值万物吐故纳新,约三五好友,策马山林间,风轻拂,草微动,无边春色,尽入眼底。清明踏青,也是睹物思时、勃发生机的养心之旅。
以鲜花遥寄追思,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主题。以酒樽为礼器,缅怀告慰以显庄重。
山西博物院对外交流部馆员 金佳悦:纹饰其实是非常典型的草原风格的气息,但是它的造型又非常浑圆厚实,又是非常典型的中原器型的风格,这件器物铸造年代是在西汉末年,正是我们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它的下边可能还配有一个盛放有木炭的托盘,一起来配套使用,来加热酒。它上面有一个非常厚重的盖子,这个可能是用来保持酒的香气和防止酒精挥发的。所以联想到我们今天,在进行清明祭祖的时候,大家也会用酒来表达这样的追思遥寄。
标签:
金山热电公司3号机组实现投产后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天
2023-04-05【网络中国节·清明】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举行
2023-04-05观速讯丨我区设立“红黑榜”制止餐饮浪费
2023-04-05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赴川渝开展招商和旅游推介工作-全球快播报
2023-04-04雨雪来袭 电网运行无忧 全球今亮点
2023-04-04动态:呼和浩特供电公司变电管理一处党总支举办青年创新论坛
2023-04-04呼和浩特供电公司创新成果入围“国际质量界奥林匹克”
2023-04-04【青城好人风采】爱岗敬业守初心 热心公益传递爱 ——记敬业奉献“青城好人”亢黎峰-世界新资讯
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