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依托独特地域、水源等资源优势,深耕螺旋藻产业发展,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攀升,居全国首位。从第一家螺旋藻养殖企业成立至今,历经20年发展,鄂托克旗凭何底气打造“世界藻都”?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内的养殖大棚
凭借地域优势,螺旋藻养殖生产势头强劲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呈现迅猛强劲发展势态,已成为鄂托克旗特色支柱产业。鄂托克旗政府旗长王国泉介绍,鄂托克旗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温螺旋藻产地,螺旋藻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早在2003年,鄂托克旗成立第一家螺旋藻养殖企业,2009年螺旋藻产业园区建成,随后螺旋藻集中研发、生产和加工在这里展开。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年产螺旋藻粉5000吨,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世界产量的40%以上。产量保障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然碱资源和优质水源等优势。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地处北纬39°,是螺旋藻生产黄金带,光热资源充足,空气、水质、土壤洁净度高,园区周边近百公里草原,无工业污染,为优质螺旋藻养殖和产品绿色生产奠定无可比拟的天然基础。
鄂托克旗螺旋藻独树一帜,藻种资源优势明显,碱湖资源众多。察汗淖尔碱湖拥有天然野生钝顶螺旋藻,藻种质量优良,重金属含量极低,活性物质藻蓝蛋白含量接近20%,为园区培育养殖新藻种提供优良基础。此外,园区所有养殖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均使用低价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年消耗液体二氧化碳约10000吨。随着近些年螺旋藻养殖技术突破,养殖液可实现百分百循环利用,年节水80多万吨,真正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1年3月,该旗生产的螺旋藻获得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地理标志产品。
↑螺旋藻片
政策助力改革,构建螺旋藻“产业化共同体”
鄂托克旗螺旋藻产品年产量近5000吨、产值超过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藻都”,但由于单个企业发展资金有限、资源分散,抗风险能力和科研创新力量偏弱,螺旋藻产业整体发展层级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今年,为推动螺旋藻产业提档升级,园区出台政策,通过参股、兼并、集团化运营等方式,将24家“小散”螺旋藻企业整合为以再回首、加力、怡健、正屹4家牵头的产业化共同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螺旋藻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鄂托克旗农牧局负责螺旋藻园区的工作人员温智介绍,企业数量减少,更能在科研技术、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资源聚合,更好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突破“空间”壁垒,新型养殖模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鄂托克旗农牧局副局长郝贵斌介绍,除了企业整合改革外,园区正在推进螺旋藻新型养殖技术创新,逐步探索立柱式养殖、管道式养殖及混合养殖等模式。
2023年,鄂托克旗螺旋藻新型养殖示范项目逐步开始投产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5400平方米,采用立柱式和管道式新型养殖工艺,“比传统养殖方式光照更加充分,保温性更强,空间更封闭,有效提升螺旋藻产出品质。”郝贵斌介绍,这种模式下,螺旋藻采收周期能缩短1到2天,预计年可增产2-3倍。园区计划配备光伏发电,在养殖管道周围安装灯带,实现24小时养殖,补充光照,还能供暖,为螺旋藻养殖提供适宜温度。
新型养殖工艺实现了从平面养殖到立体养殖空间突破,在节约资源,提高亩均产值的同时,园区计划新建一条以螺旋藻粉为原料的水产饲料生产线,引导当地螺旋藻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螺旋藻产业链延伸,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未来,螺旋藻、有机蔬菜、鱼、虾一体化混合养殖模式或将在这里呈现。
↑立柱式养殖
↑管道式养殖
“我们将不遗余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进一步从养殖,深加工,科研创新到生产多元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个闭环全产业链的高科技特色产业园区。” 郝贵斌介绍。
抢抓时代先机,提升螺旋藻品牌影响力
如今,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作为全球主要的螺旋藻粉和藻蓝蛋白粉出口基地,产品远销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鄂托克旗螺旋藻将继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挖掘增产增效潜力。产业链延伸至医药领域,探索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快高效性螺旋藻靶向药物载体等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向着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迈进,将产业基地真正打造成高质量的“世界螺旋藻产业之都”。
借着螺旋藻产业迅猛发展势头,鄂托克旗鼓励企业搭建自主品牌国际化展销平台,召开专题展览或新闻发布会,通过自有营销渠道扩大国际市场,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走出国门,跳过产品中间商,直达销售终端,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
中国螺旋藻产业知名专家胡鸿钧教授曾为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题词:“中国螺旋藻产业的希望”。厚积薄发,赢在未来。经过数十年深耕探索,一个集螺旋藻产、学、研、销于一体的“世界藻都”正在鄂托克旗蓄势待发(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内蒙古频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