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社《北疆文旅》专刊组,从内蒙古黄河流域文明曙光开始,深入挖掘梳理人类文明在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轨迹,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更好地描绘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脉络图谱。
(相关资料图)
早期人类文明起源
水缓波平沙千洲,万古黄河恒自流。
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附近流入内蒙古境内,在内蒙古中南部的托克托县附近,黄河从由西向东流淌改为由北向南流淌,成为陕西省与山西省的界河。
阴山山脉横亘于乌兰察布中部,习惯上将大青山灰腾梁一线以南称为前山地区,以北称为后山地区。前山分布着黄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及一部分内陆河水系,黄旗海、岱海等几个较大的湖泊分布在此区域。
阴山山脉北麓发现的“裕民遗址”(今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乡裕民村东北25公里处),据考证距今约7000-8000年,此遗址发掘房址为圆形、方形、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清理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等多件组。同时具有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代表着这一时期内蒙古黄河流域旧、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发展特征,反映了裕民遗址的独特文化。
“裕民遗址”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也再次证明了内蒙古黄河流域人类文明演进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进步,对此,著有《全球通史》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当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使人类的眼界大为开阔;从此,人类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石器时代。”
在内蒙古中南部,黄河两岸冲积平原与乌兰察布境内的黄旗海、岱海等地区,在史前人类文明早期就存在地理区位上的密切联系。充沛的水源与河流两岸冲积平原的沃土使得内蒙古黄河流域成为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且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也逐渐揭示出该区域在史前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
“温暖期”的生存业态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
在距今6800年左右,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岱海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人群,主要来源两种文化类型的人群迁徙,一是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后岗类型,是沿太行山东侧北上,再溯永定河及支流桑干河、洋河西进,视为“中国最早的走西口”。
迁徙到内蒙古地区的另一支史前人类,是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半坡类型,他们通过黄河和汾河河谷北上,到达内蒙古中南部。这两支不同类型的文化最终在岱海地区相遇,经过碰撞和磨合,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稳固的新居民。
在华夏文明起源阶段,人文最早的始祖伏羲、女娲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都是率先发源于渭河流域,并延伸至黄河流域。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写到,从气候角度来说,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气候温暖期,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较现在平均高出约2℃,1月份平均气温也较如今高出3℃-5℃。
根据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所做调查报告《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表明,黄河在内蒙古地区南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地质构造属山西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之过渡地带。在此带内,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故这一区域也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重要农耕区和人类文明兴盛区。
中国著名农史学家张芳、王思明所著《中国农业科技史》中这样表述,在新石器时代内,内蒙古黄河流域的人类文明进入繁荣发展的全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原始农业的产生与逐步发展。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著名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由“攫取经济”的时代跨入到“生产经济”的时代,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原始农业雏形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大黑河是黄河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它从今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以东的大青山山地发源,从东北向西南越山麓、过丘陵一路蜿蜒迂回,流向土默川平原,于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汇入黄河,大黑河流域北缘以大青山为分水岭,东和东南与黄旗海和岱海水系相隔。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红台坡遗址是此时期较具代表性的人类文明遗址之一。红台坡遗址位于凉城县岱海以东的丘陵之间,据考证距今约6530-6440年,经国家及自治区考古学家多次大规模发掘并整理出系列考古与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揭示新石器时代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历史参照。
“红台坡”下、“石虎山”Ⅰ、Ⅱ两个遗址,岱海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遗存,此后又在这一区域相继发现了多处古人类遗址,被学界称为“岱海遗址群”。
“岱海遗址群”所在的岱海盆地(今凉城县境内)是内蒙古台地的一部分,境内的主要河流是黄河、永定河、岱海的支流,其中以岱海面积为最大。
岱海盆地较为优渥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及岱海所提供的水源优势,奠定了古人类选择在此生存的自然基础。
“红台坡遗址时期的人类生存时段跨越了新石器时代的较长阶段。”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结合出土器物分析说,“红台坡”下的年代约相当于中原地区“后岗一期文化”,遗址内出土的石斧、红顶钵及陶器中夹杂较多云母片,陶器装饰流行刺纹和指甲压印纹等,均明显具有中原地区文化特征。
距今约6500年的“后岗一期文化”由考古学家张忠培首先提出。张忠培在《后岗一期文化研究》中将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类型从仰韶文化中划分出来,并与山东半岛、晋中北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遗存合为一体,称为“后岗一期文化”。
红台坡遗址发掘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出土石器中的石磨棒、石磨盘、石斧、石铲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这也说明当时此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据此可知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在“红台坡”时业已出现,并有所发展。
远古的“家”诞生
距岱海约2.5公里的石虎山遗址地处王墓山北坡岱海南岸山地丘陵的顶部。经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石虎山文化遗存,时代分别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经考古发掘发现,围沟、半地穴式房址、灰坑、墓葬、石制农业生产和狩猎工具……这都反映出其经济结构在当时为农业和狩猎,同时此地区的居民生活趋于定居。
魏坚主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与研究综述》中如此判定内蒙古黄河流域远古人类的生存业态:遗址内出土的细石器比例虽然不大,但一些用于捕猎的器具表明狩猎业仍然存在。因而当时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兼有狩猎业的复合式生产方式。
另外,从发掘出土的牛、猪、黄羊等动物以及少量的鲤科鱼类的咽齿标本可知,此地区虽然存在着渔猎经济,但是以家庭饲养的猪、狗等牲畜为最多,这也表明当地定居式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渐形成与稳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有限,采集渔猎经济仍旧占有相当比重,是人们维持生存的重要补充。
从生存状态而言,石虎山文化聚落遗址的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小,遗址间的面积差异不明显,这反映出当时属于平等社会状态。
距今5800-5000年的庙子沟文化的发源地是以黄旗海与岱海为中心,与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也存在密切联系。遗址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应该是当地人类文明初期粮食加工的具体表现;石纺轮、骨锥、石凿、石钻等纺织、生产工具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简单的纺织业和手工业。
此外,从庙子沟文化遗址发掘的房址布局来看,以部落为主体的中心大房址的聚落形态,表明社会组织形态或许已经进入更小的氏族和家庭发展阶段。
每座房子基本都拥有成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同处一室或同葬一处的现象,说明了这些房址和成员之间可能有着更为密切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也反映出它很可能是更为稳定的父系氏族家庭形态。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杨懋春曾指出,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逐渐有了成形的家庭与家庭生活。其意即男女有了夫妻关系后,就愿意并实行找个山洞居住生活在一处。如女人怀了孕,生了孩子,男人更要保护她,负责为她及孩子寻求食物,于是一个住在山洞中的小家庭形成了,等到有了农业,农业使这个家庭更稳固。
家庭——这个被当今学术界视为构成社会最小细胞的组织在新石器时代业已形成,家庭的发展历史也由此开始。庙子沟文化时期也可被视为内蒙古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中家庭的起源阶段。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无疑也是“满天星斗”中耀眼的一颗。
标签:
观察:内蒙古黄河流域:史前人类生存印记
2023-05-19世界短讯!冲洗油污 清理垃圾 精细化保洁为背街小巷“美颜”
2023-05-19曼联官方确认解约琼斯!其已落选今夏留队名单,将决定退役或转会
2023-05-19治理违规“老头乐” 环球热资讯
2023-05-19电锯人:附带啵奇塔的16电次可动手办被槽这电次肯定是硕士毕业
2023-05-19天天热议:晨鸣纸业(000488.SZ):目前公司拥有约80万亩林地
2023-05-19合力泰(002217.SZ):印度子公司存在经营亏损 环球时快讯
2023-05-19维权动态|佛山: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农民工工资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挂牌
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