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 详情

春和景明 缅怀先贤

2023-04-03 15:16:13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这首诗就不由得浮现在脑海里。4月5日是清明节气的开始,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祖、英烈,也会播种、春耕、踏青,所以,这是一个不忘来路,也不停止奋斗的时节。


(资料图片)

绽春意景清明 踏青赏景春意更盛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历书》中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每个节气十五天,每五天为一候,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清香怡人;接着就是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后就是清明以后,雨水变多,能够看到雨后彩虹。从这三候不难看出,随着清明的到来,天气越来越暖,踏青游玩可以安排上了。

有句农谚说得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随着气温升高和雨水的降临,正是适合农作物耕种的时候。除了农作物开始耕种以外,每年清明节气期间,首府的桃花绽放也让人特别期待,据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的桃花盛开期在4月9日至11日,届时桃花将盛放,开花率为 70%以上,达到鼎盛时期,非常适合观赏。

捏寒燕戴花串 本土节俗更有特色

清明是一个节气,清明节则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仅有的以二十四节气之一为节日徽记的全民性节日,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历史上,清明节的发展复杂而漫长。据本土作家、民俗学者曹建成介绍,最早在清明前后,有民间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一开始老百姓是分开过这两个节日的,“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便把‘上巳节’中的踏青、沐浴、郊游与‘寒食节’的祭祖扫墓等习俗融于清明之中,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上巳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形成年久。《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汉代定为节日,并留有神话传说故事“三月三西王母娘娘诞辰,在瑶池开蟠桃会,众神仙祝寿,引麻姑献寿”。曹建成表示,上巳节是人们郊外踏青游玩的节日,因为经过一冬之蕴藏,人们需出门调节一下情绪,便走出家门到郊外活动,放风筝、打秋千等,称踏青或郊游。旧时还有“祓除畔浴”之说,即南方三月三到河边洗除旧污,清洁身体,除晦气,并进行娱乐活动。民间传说戏剧《白蛇传》《杨八姐游春》,说的就是三月三郊游的故事。

而寒食节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冬至后第105天,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十分流行,清明节尚未形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唐代,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大唐开元礼》中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开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开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开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给三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正式成为官方节日。寒食节被唐玄宗钦定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至此,寒食与清明合为一体,寒食节的习俗也就成为了清明节的节俗。

本土作家、民俗学者曹建成回忆说,早年,归化城民间在此日有捏寒燕和给小孩子戴“花串”的习俗。寒燕是用面粉捏成姿态各异的小鸟,蒸熟后点睛、唇,插圪针(荆棘)上或用线串起来,可欣赏也可食用,是早年孩子们喜爱的食物。相传,小孩吃寒燕能除疾。此外,寒食节期间,还要给小孩子戴由红、兰、黄、绿、紫五色布剪成1厘米左右的圆片用三分长枳芨杆串起来,称“花串”。按孩子虚岁定数缝在孩子肩上,男左女右。

祭先人敬英烈 扫墓祭祖慎终追远

清明节在国人心中意义非凡,这一天大家都会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想念。王海荣讲道,过去,人们一度曾把“烧包袱”当成祭祖的主要形式,即在临近清明之前的“单”日,赶到坟茔之前和在街道上烧纸。所谓“包袱”也叫“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里边装有冥钱和金银叠成的元宝、果子,有的还要烧香秉烛,摆上供品,跪拜行礼之后方才焚烧。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祭祖方式发生了变化,推行文明扫墓,人们通过鲜花祭祀、音乐祭祀、网上祭祀、家中祭祀、植树祭祀、社区公祭、擦扫墓地(碑)等多种形式,表达心绪、寄托情感。除了祭祀亲属之外,现在尤为重视在这几天缅怀革命先烈之风。王海荣表示,这一点与清明节一贯的主题和传统内容极为契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标签:

上一篇:当前播报:呼包鄂200余名足球少年决战绿茵场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