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加坡长大、学习电影,接着又到英国进修,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导演陈哲艺的身上兼具东方的克制和西方的自由。
2013年,他凭借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一鸣惊人,成为国际电影界最受瞩目的华人青年导演。
家庭成为他的电影最为人称道的核心。
但他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漂流人生]和[燃冬],却不仅背离了家庭主题,还脱离了他熟悉的创作语境,在欧洲和中国完成。
他试着用更快速但更自由的方式创作,走出新加坡,但仍以个人化的视角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看电影》专访[燃冬]导演陈哲艺
焦虑一直都有
■你在酒店隔离14天时,只写出了[燃冬]的剧本两页大纲,写的特别的焦虑,具体因为哪些事情焦虑?
陈哲艺:我觉得每次创作都是焦虑的,对,我的一些创作上的想法还没有理清楚,所以就会焦虑。
就好像我这周也非常焦虑,很快要回新加坡,年底拍的一部(电影的)剧本,现在还没完全修好。
我觉得这个东西是跟创作完全结合在一块的。
我有时候会读其他一些年轻导演的访问,大家会说:
“这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工作”。
我就还挺疑惑的,因为我每次创作都有很多痛苦。
■那你有做什么事情来对抗这种焦虑?
陈哲艺:我通常会给朋友打电话。
我还记得开始创作[燃冬]的时候,我打给我制片人说,“啊,要不就放弃了,别拍了”。
我觉得跟我的星座有关,因为我是白羊座,从小到大可能很不懂得面对挫败。
我通常不会拍一个我不能掌舵或者风险太大的题材或故事。
这次也是,我觉得整个项目都很特别。
我还记得我打给制片人,说我想拍一部跟我之前创作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但是我在尝试做这个改变的时候,又很怕,有点恐惧。
对,所以我每天都必须要打电话跟朋友聊天。
我就说不如我们放弃吧,不如我们怎样怎样。
但是聊来聊去,就说那你已经决定要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完成挑战?
有些朋友还会说他们也很期待最后会碰撞出怎样的东西。
■因为那时正是疫情期,出行不方便,拍电影的机会很难得,如果是平时,你会不会真的放弃这次改变的尝试?
陈哲艺:我觉得我不会,其实我是一个说到就会做到的人。
大家来挑战我,我就会迎接挑战。
我为什么会发起这样的冲动,也是因为有人跟我说:
“导演,你的影像非常的精准,剪辑、剧本也非常精准,感觉你控制欲非常强”。
我在(拍摄)现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大家很好奇,更自由的陈哲艺是什么样子?
我也很好奇,如果你不去控制所有的东西,它会是什么样子。
疫情的时候,在家里关了很久,我就一直在重复思考这个。
我要看到更自由的自己是怎样的,突破自己之前的创作。
我只要迎接一个挑战就不会放弃,通常是这个样子。
诗意地捕捉情感
■我看到一篇采访里,你说想把[燃冬]拍成中国版的[祖与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陈哲艺:我其实不确定我有没有说过这个。
我说过我想要拍三个年轻人,想到的经典电影就是[祖与占]。
我之前的两部片子都算家庭片,大家都会觉得你看起来挺活泼、挺阳光的,但怎么拍东西都很老成。
所以我就想说要挑战自己,拍自己不常拍的东西。
好,我要拍年轻人。
疫情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视频,关于当代年轻人的焦虑。
中国、英国、日本、韩国都有很多类似的文章。
那我要拍年轻人,拍什么?
我第一想到就是[祖与占]。
我也很喜欢特吕弗,可能最喜欢的前十名的电影就包括他的[四百击]。
[祖与占]里是三个人的短暂时光,好,那我要写一个两男一女的故事。
■三个主角在书店偷书后奔跑那场戏,很容易让人想到[法外之徒]里三个年轻人在卢浮宫里的奔跑。
陈哲艺:我是在还原[法外之徒]里卢浮宫的那场戏。
我还截了那个视频,发给所有主创。
你仔细看那场戏,他们跑的那个镜头,后面还有两个人在搬一幅画。
基本上他们怎么站、怎么跑、怎么抓,我是直接把[法外之徒]里的那段抄过来。
■因为太容易让人想到[祖与占]或[法外之徒],你有没有想过影迷会拿它们进行比较?
陈哲艺:我没有去想这个东西,我直接说是致敬这部电影。
我本来没有这个(致敬)想法,剧本上没有。
我因为堪景找到了这个书店,应该是全世界最长的书店,从来没有看过那么长的。
正好我写了偷书这场戏,他们要跑嘛,我立马就想到了[法外之徒]那场戏。
好,那我们就去致敬。
■他们跑出书门口后又返回来付钱,为什么不直接让他们更放肆一点,跑走呢?
陈哲艺:我觉得这就是亚洲人跟西方人的不同,我们永远都有一种约束在。
这个片子其实是挺东方、挺儒家的。
我永远都是在传统中,寻找自己的一种自由或叛逆。
■片中有不少骑摩托车的戏,这在中国台湾、东南亚电影中比较常见,内地导演很少拍骑摩托车,你对骑摩托车戏有什么情结吗?
陈哲艺:我不确定。我觉得在中国台湾会,但我是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摩托车也没有那么多。
太热了,开汽车的人比较多,我也从来没有拍过摩托车的戏。
我是选好演员后,专门去看了一些他们的资料,然后为他们写(剧本)。
我去看屈楚萧的访问谈到他周末很喜欢骑摩托车,十岁就开始学吉他,所以我就在戏里面给他骑摩托车、弹吉他。
■这跟你以前创作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陈哲艺:我这次创作的方式是更加自由的。
它来自环境、来自我看到的、观察的,也来自演员。
以前我的方式是硬要把演员套在我的想法里面。
对,他就去演所有我已经设定好的东西。
但是我现在想通过他们去建立这个角色。
比如说周冬雨的角色以前是运动员,因为她小时候练过体操,我跟她说娜娜的背景,她可以理解。
■你如何看待三个主角跟当下的联系,以及你怎么看待他们在故事中各自的一个作用?
陈哲艺:我在讲这三个人物的时候,想到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地方,各自被不同的东西打败的。
一个是被梦想,就是周冬雨那个角色,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这个东西上,不懂得怎么面对挫败、面对家人,所以她就离开了。
第二个是被整个机制打败。
在华人社会,哪怕是在新加坡,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理念,就是你要学习好,升到好的学校,找份好工作,但是最后你得到的又是什么?
第三个是根本没有被打败就放弃了,从小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很优秀,不爱读书,有点躺平的状态。
我是以这样的出发点去想这些人物。
我觉得我是以一个更诗意的方式去捕捉他们的焦虑。
整部电影像一场梦,三个人在三四天的时间里,培养出很特别的默契、很深厚的情感,但它是短暂的。
■你在创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你觉得你跟他们距离是近还是远?
陈哲艺:我很难说近或远。
我花很多时间去看很多文章,在b站上面看了很多视频,在公众号上看了很多年轻人写的东西,甚至在豆瓣上面看一些发自内心的个人生活记录等。
我觉得我是试着去靠近,但我毕竟不是年轻人。
组里有一些年轻人对刘昊然演的角色有很深的感触。
他们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走过那种黑暗。
我会跟他们聊,我说你看起来非常乐观、阳光,有说有笑。
我感觉真的是因为我已经不是一个年轻人了。
虽然我觉得我的灵魂还算年轻。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由人物的状态带动故事,而不是情节,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呈现他们?
陈哲艺:我是一个外国人,第一次在中国拍电影。
上班族每天的拼搏、每天的煎熬、每天都要面对的压力,我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处理清楚。
我在拍的时候,我需要把一种灵魂、精神拍出来,而不是一种写实感。
它的真实是一种灵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有点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我为什么会想到用冰块?因为我一直在捕捉的是这样的东西:
他们三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水结成冰,但是你把它拿出来,稍微有一些温度,它就开始溶解。
我希望捕捉是这三个人的关系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和消失。
■为什么会选择延吉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陈哲艺:我是先选了长白山才选的延吉。
为什么选长白山?
那时我已经写了整个故事的架构,它前面是发生在城市,结尾的部分要去到大自然,我需要他们三个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种力量。
我希望是白雪一片。
我的制片朋友就跟我推荐北方的自然景区,看了很多长白山照片,我对它有一种遐想,也去搜了它的一些故事。
有一个长白山的传说,我也把它写入电影里了。
去了那里看景,到底拍什么我还不知道,但是大概知道我要的那些景是什么。
好,那我们需要找一个城市离长白山不太远,就找到了延吉,然后在小红书里面刷了很多视频。
哇,这个城市怎么那么特别,我就立马就跟制片、助理开车去延吉,找了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一些景点,感受一下这个城市,玩了三天。
我把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写进这部电影里了。(未完待续)
▼
标签: